油畫是外來藝術,近代舶來我國。作為一種藝術媒介,在真正形成中國本土性語言上必須跨過歐洲文明的這些語言高峰,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與超越。因此,當下油畫界提出建立中國油畫自己的價值標準.其言外之意就是對中國油畫文化語言的構建——即“意境”。
中國文化是內陸川江湖泊的文化,是煙雨迷蒙、婉約典雅的詩性文化,川江湖泊的詩性文化的意境造就了繪畫、書法和篆刻這些典型的中國藝術體裁。如果油畫不能在語言上體現(xiàn)這種意境的特征,那么從根本上就不能說油畫具有了中國的文化特質。中國的風景油畫作為與中國文化完全異質的西方文明的一種藝術樣式,一直面臨著如何將中國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與審美情趣有機融入的問題。因此風景油畫寫生作為一種最直接的與自然對話、交流、意與境會的方式,就成為了本文思考的切入點。以下分別從三個方面來論述“意境”在中國油畫風景寫生中的運用。
一、“意境”是油畫風景寫生切入傳統(tǒng)文化的切入點
“意境”作為美學思想的重要范疇,是中國繪畫的重要特征之一,“意境”一詞最早出于唐朝,是文學創(chuàng)作與批評理論。“意境”概念運用到繪畫上,主要是在山水畫得到迅速發(fā)展的明朝和宋元。在今天看來,“意境”和能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精神的“意象”已無多少差別,講的都是藝術作品應該是心靈的物化,同時又都是物的情化,心物合一,情景交融,都是由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 思想化生而來。但“意象”論是由傳統(tǒng)文化中“道”家思想化生而來的,而“意境”則發(fā)源于佛教引入中國之后,這一點敏澤先生曾有過十分清楚的解釋:“……而意境理論卻不同,它雖然和《周易》、《莊子》等有關系,但它的誕生,主要是佛教輸入中國后,佛教的哲學,塑像,繪畫等影響的結果,其萌芽階段在南北朝,較為普遍使用于文學藝術,是唐以后的事。”中國在魏晉時期,玄學興起,個體意識覺醒,尚實尚群文化傳統(tǒng)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文化品格的轉變勢在必行。因緣巧合,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的佛教剛好在此時切入于華夏文化的精神中,對古代文化精神的解構、重塑產(chǎn)生了有效的促進作用。佛家重“境”,佛教滲入中國本土文化的歷史也就是催生“意境”的歷史。有強大受融能力和涵容性的中土傳統(tǒng)儒道文化,在吸收佛學思想時又改造它,不斷交融在一起,終于使之成為與儒道思想鼎足而三的一種代表思想,并使中國的文化和藝術精神因此發(fā)生變化。“‘意境’論在五代和宋元運用到繪畫以后,山水畫已經(jīng)從地圖制作式的幼稚階段,跨進了講‘實對’,重‘寫生’的時期,畫家們開始注重了實境的描繪,并提出了‘澄杯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論和藝術創(chuàng)作旨在‘暢神’、‘怡情’的思想。”所以“意境”理論的提出是后來中國傳統(tǒng)繪畫品鑒的重要標準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油畫風景寫生語境中的意境是中國油畫風景寫生切入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也是油畫中國化、民族化的一個有效途徑。
二、在風景油畫寫生中切入“意境”
意境是指藝術作品應該是心靈的物化,同時又是物的情化,心物合一,情景交融。對“意境”含義精辟界定的人要算唐司空圖,因為他指出了意境特征在于“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在于“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于“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于眉睫之前”(司空圖,同上)。對“意境”論多有發(fā)揮也被后人公認為是對“意境”作出過精彩描述的人是宋代的嚴羽,他說:“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滄浪詩話?詩辯》)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天人合一”最高審美境界的化生。意境中的“意”,著重說明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主體的情懷、胸襟、想象等,意境中的“境”,著重的是通過一定的藝術手段把內在情感以某種特定的藝術形象表現(xiàn)出來。一切意中之“境”,都是現(xiàn)實客觀自然的反映,但這個反映不是模仿,不是照搬照抄,意中之“境”往往與生活實例有別,正是由于有了意的加工與改造,才使得“境”擺脫了現(xiàn)實空間的局限,擺脫了“象”的約束。在油畫風景寫生中,意境生成通過油畫媒介,利用色彩、線條、構圖等傳達,是畫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諧的體現(xiàn),且同時也是客觀事物藝術再現(xiàn)和主觀精神的集中表現(xiàn),二者有機結合則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意境美。繪畫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就象水中之月,鏡中之花,是又不是,體現(xiàn)出了“境生象外”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靈性和品格。那么如何在風景油畫語境中切入傳統(tǒng)的“意境”美學范疇呢?回答這個問題,就必然涉及到畫家,涉及到畫家的氣質、個性以及獨特的審美趣味與特定的情感抒發(fā)。所有這一切,最終應該歸結到畫家的文化素養(yǎng)問題,“造化”與“心源”彼此相關,沒有“造化”的能力,則“心源”就沒有基礎,在油畫風景寫生中“造化”與“心源”是感受客觀自然生命力與體悟審美趣味的共同源泉,二者缺一不可。由此,心性的修養(yǎng),也即文化的修養(yǎng)是意境生成的關鍵,是油畫風景寫生語境中切入傳統(tǒng)文化審美范疇“意境”的關鍵。
三、風景油畫寫生中意境生成的幾種方式
那么如何在油畫、風景寫生中生成意境呢?首先,對東西方藝術特質要有一個深入的了解與把握,這一點近代畫家林風眠已有很好的總結,他認為:“西方藝術,形式上之構成傾于客觀一方面,常常因為形式之過于發(fā)達,而缺為情緒之表現(xiàn)……,東方藝術,形式上的構成傾于主觀一方面,常常因形式過于不發(fā)達,反而不能表現(xiàn)情緒上之所需要……,其實,西方藝術之所短,正是東方藝術之所長。短長相輔,世界新藝術之產(chǎn)生,正在目前。”享譽中外畫壇的吳冠中先生正是東西文藝術“短長相輔”的典型代表。吳先生運用中國神韻、意境作其繪畫根本,造型、色彩、形式為其手段互為結合,從而導出了“世界新藝術之產(chǎn)生”。 另外,物外的娛情與遐思也是油畫風景寫生語境中意境生成的關鍵。作為畫家,即要能感受大自然的具體形態(tài)、特征,也要能體悟到自然的生命精神與內在情感,也就是說,物外的娛情與遐思,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能夠超越自然表象描摹而呈現(xiàn)大自然生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物外之境,是繪畫重要的階段,是畫家更為自然的世界,是超越自然而神思的精神世界。如果說神游自然,首先是觸目,然后到驚心。那么娛情物外,首先你心曠如野,才能神情怡然。筆者認為在具體操作方式無外乎有以下幾種:布局之法;色彩之境;筆觸之美;取材之意。我們先說布局之法,布局之法也就是常說的構圖,畫面的構圖在油畫風景寫生過程中不應該是照抄和臨摹,而是畫者審美心理結構在畫面的外化,“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正是說明這個道理。中國古代畫家馬遠所做山水,每幅布局只占畫面一角,被稱為“馬一角”,而所畫山水和所寓之意則表示宋朝的天下已剝下東南一角了,這充分體現(xiàn)了其憂國憂民的審美意境。色彩之境在油畫風景寫生中則更能從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進行學習借鑒,蘇軾畫朱竹、王維用墨畫雪打芭蕉,所繪之物與客觀之色大異,但卻給人一種超越現(xiàn)實的真實感,在體會藝術境界時,使欣賞者不局限于畫面的色彩美感,而更關注借助畫面去體會畫家的精神而獲得美感。再說筆觸之美,此處的“美”,筆者仍把它作為畫面境界來談。用筆觸來表達畫面境界的,古今中外大師不計其數(shù),后印象派畫家凡高所繪《星夜》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缎且埂返恼髌酚霉P流暢、扭動,在藍色和黃色的旋渦之中的天空,好像一束反復游走的光線,使人頭暈目眩,激動不已。這正是凡高強烈的思想感情和渴望獨創(chuàng)精神的鮮明表現(xiàn)。最后再來說一下取材之意,在風景油畫寫生中,取材也是關鍵的一面,它能夠很明確地表示出畫者的情感,中國古代畫家朱耷所畫“瞪眼魚”、“無睛鳥”以及鄭南畫蘭不生根,完全是畫者藉筆墨之境來揮發(fā)胸中之精神。
除以上三方面之外,在中國油畫風景寫生中的意境與虛實、意境與情感是密不可分的辯證統(tǒng)一體。
其一,虛實是對立而統(tǒng)一的一對美學范疇。虛實,在我國古典美學中有多種含義。這里說的實,是指文藝作品中直接可感的方面,亦即直接形象;虛,是指文藝作品中由直接形象引發(fā)而由聯(lián)想或想象所得的間接形象。好的文藝作品,實以引虛,虛中孕實,能使欣賞者回味無窮。中國古典藝術追求虛實結合、有無相生,從而構成妙境,這是中國藝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藝術中的虛實結合說,淵源于老莊哲學中的有無相生論。先秦的莊子言:“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就是因為如老子所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虛與實、顯與隱、有限與無限,是通過具體有限的形象,激起人們的想象,而在想象中認識到隱藏在形象背后的無限的更為深刻的思想意義。宋人畫論主張作畫應“咫尺有萬里之遙”,亦是虛實論的運用。虛而用實,就能讓欣賞者得其言外之意,所以最難,這是很有道理的。袁宏道等的詩論及董其昌等的畫論,都提出了要虛實互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是文學語言虛實的概括體現(xiàn),美術作品是用形象語言來表達畫家的思想感情,在風景油畫寫生過程中經(jīng)常采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手法處理畫面。這里,前一個“象”和“景”指的是藝術形象中具體的、有形的描繪,后一個“象”和“景”指的是由前一個“象”和“景”所暗示和象征出來的一個無形的、虛幻的景象,即意境。也就是說在描繪具體的情景之外,還要構成一個令人馳騁遐想、回味無窮的藝術意境,此亦即西方哲學中“闡釋學”的“藝術空框結構”。
西方畫家也不例外,如倫勃朗油畫的空間意境在西方繪畫的表現(xiàn)中就獨具匠心,他畫中的物體大多處于深暗的背景中,由上往下投射下來的散光, 既使人物明亮突出,又造成了陰影部分的空間氣韻。它實際上是畫室中虛實情境和空間韻致的高度意象化和精神化,這種意象有如教堂里的幽深情境,并具宗教精神般的神秘意味。這是巧妙地利用虛與實、藏與露的藝術處理手法造成的景愈隱蔽,境界越大的效果;相反,景愈顯露,則境界愈小。古典油畫風景在寫生中虛實的另一種體現(xiàn)是,色彩的鮮與灰、素描關系的強與弱、主次物體刻畫中的精細與概括等,這些都是寫實風景油畫虛實的重要因素。虛實的恰當處理不僅給人以深遠、空曠及更多的聯(lián)想,其“含而不露”的手法,還會給人帶來與畫面實景相反的表現(xiàn)效果。
從中外大師對虛實的處理中可以看出,大抵實處之妙皆從虛處而生,這樣就能造成藝術作品實景與虛景的相互包容、滲透與變化,從而構成深遠的意境,使之產(chǎn)生耐人尋味的藝術幻覺和相應的情趣。審美的愉悅不僅在于美的直接反映,而且在于反映過程中美的再創(chuàng)造。而就在創(chuàng)造性的意境想象中,審美者能獲得無窮之味、不盡之意。因此,意境與虛實的特征正在于它既是直接的,又是間接的;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既是形象的,又是想象的,是矛盾辯證統(tǒng)一體。美學家宗白華講得好:“意境是造化與心愿的合一”。
其二,中國油畫風景寫生中的意境與情感。熱愛生活、對大自然的贊美是人類的天性。藝術家以個人的特殊視角把對外部世界的感受而表達,他們的心靈和自然貼得更近,他們以獨特的心靈感受,用千錘百煉的藝術語言說出了人們想說而說不出的,甚至是存在于潛意識中的東西。外界景物在實際生活中固然有其客觀的審美意義,但進入藝術作品卻常常染上藝術家的感情色彩。所以說,意境是客觀的景與主觀的情化合的結晶,是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產(chǎn)物。一幅畫即一個世界,讓人眷念,讓人向往,讓人夢寐。這是一個物質的世界,也是一個精神的世界,更是一個異彩紛呈的藝術世界,它陶冶著人們的情感生活,啟迪著人們追求和探索美。
藝術活動總是帶有個人特定的思想情感因素,因此藝術作品雖源于現(xiàn)實生活,但決不是對客觀物象的簡單復制。自然主義繪畫理論局限了藝術家主體思想的發(fā)揮,而我國藝術傳統(tǒng)倡導的是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這就為藝術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提供了自由的天地。只有深得自然之妙,然后賦之以情感和想象,醞釀足以表達意象的藝術形象和語言,才能獲得意境的效果。一切意境的形成都是以情感為基調,情是意境的核心。美學家宗白華也講過:“一切美的感覺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畫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遷入景物里去,深入體會景物的情趣。本來景物是沒有情趣的,但在想象中,在情與景之間的交融中,感情得到擴散、抒發(fā),從而使景物也染上了情感色彩, 有如水中之鹽,只知其味,不見其形,渾然一體。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王夫之認為:“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離。惟意所適,截分兩撅,則情不足興,而景非其景”,是對情與景的辯證關系高度概括。情景交融是對審美主體的審美認識與審美對象的審美特征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概括,實質上道出了意境美創(chuàng)造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
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畫家,其作品都包藏著作者真誠熾熱的思想情感,這也正是他們的作品經(jīng)久不衰的生命力所在。如19世紀風景油畫家柯羅, 對自然充滿激情,他提出“面向自然,對景寫生”的主張,認為只有感受之中的真實才是藝術美之所在。他的作品《孟特芳丹的回憶》就是一幅意境優(yōu)美的杰作,取材于湖邊森林的一角,以清晨特有的色調描繪了如鏡的湖面和前景蔥郁婀娜的橡樹,再配以點景人物姿態(tài)的刻畫,使畫面寧靜而抒情。這里沒有污染,沒有恐懼,有的是清新、寧靜、人與自然的和諧。畫家這種對大自然的酷愛和對自然美的強烈感受,帶我們進入夢幻般的境界,作品表達了畫家對故地孟特芳丹的美好回憶,給人們留下了難以忘卻的印象。
宋代朱熹有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優(yōu)秀風景畫意境的“源頭活水”是大自然絢麗多姿的景色與藝術家真實情感的體驗和流露,是在寫生中通過體驗、觀察、感悟,而用心靈與自然的對話。從自然中獲得啟示,透過表象看待事物,不斷從自然豐富的形式、色彩中提取所要表達的內容,用一定的藝術抽象因素和概括的手段處理自然中繁亂、復雜的形與色,拓展繪畫創(chuàng)作語言和表現(xiàn)手段,不再是被動地摹仿自然、追隨自然,而是將生活的真實轉化為藝術的真實,是藝術家情感與形式美感的有機結合。
總之,一幅優(yōu)秀的中國油畫風景寫生作品的意境,是情與景的水乳交融,是意與境的有機結合。境是生活現(xiàn)象的客觀反映,意是藝術家情感、理想的主觀體現(xiàn),意境是在主客觀兩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中所反映出來的生活的本質真實。它能使觀眾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